根据国家统计局为我们提供的数据,截至2009年底,国内共有规模以上烘炉、熔炉及电炉制造企业281家,比2008年底的361家增加了-80家,比2007年的352增加了-71家。而从近三年整体的数据来看,平均每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增长率为-5.96%,即平均每年增加的规模企业数量为8家。
而从事热处理炉的生产企业数量大约占烘炉、熔炉及电炉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2010年初规模以上的热处理企业数量估计在95家左右,2009年热处理产值规模大约为100亿元人民币,其中,每年从国外进口的热处理炉的规模已经达到了20.46亿元人民币,出口规模为2.87亿元人民币。
2009年金融危机也带来了促进提高热处理企业提升生产能力的机遇。由于很多机械产品制造企业进一步提高了对产品质量要求,开始在考察与其协作的热处理加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对该企业的生产条件乃至生产设备提出指定性要求,如真空炉热处理、控制气氛炉热处理等。而目前我国热处理行业先进热处理技术装备的产能还不足需求的一半,仍有50%以上的零件在耗能较高、质量保证能力差的老旧技术装备上进行热处理。可见,热处理行业残存的落后产能之所以不能尽快淘汰,是因为保证生产的需求。因此,热处理行业技术改造的空间还有很大。
少无氧化热处理技术可以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并可减少污染、易于实现自动化,其普及程度已成为当代热处理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工业发达国家早在60年代就已基本淘汰了空气加热炉,实现了少无氧化热处理,而中国目前生产用的热处理设备大多还是箱式或井式电阻炉,90%以上系周期性作业,空气加热炉占热处理炉总数的70%以上,而可控气氛炉和真空热处理炉的比例只有5%左右。这些落后的热处理设备大都存在着炉温均匀性差,工件氧化、脱碳严重,设备的可靠性较差,配套仪表、元器件质量不过关,工艺过程控制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热效率低,能耗高等问题。